第二十二章 武王未及下车-《匡扶汉室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杜袭笑道:“效周武王之事即可。”

    听闻此言,徐庶已大致猜到杜袭要说什么,心中顿时咯噔一下,暗道:“不妙!”

    曹操也沉吟道:“武王之事?莫非是《礼记》所云,克殷之初,武王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,封帝尧之后于祝,封帝舜之后于陈,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?”

    杜袭颔首:“丞相敏睿!”

    曹操心中不以为然,以为杜袭是经书读多了,和那些迂腐俗儒一样要劝自己法古呢,遂摊手道:“可这荆州之地,除了已确定要封侯的窦孝廉外,难道还有什么先贤之裔值得我册赏么?”

    所谓窦孝廉,便是那日张绍在麦城见着的荆州降吏窦辅,他竟是本朝桓、灵时的大将军窦武之孙!

    四十年前,窦武与陈蕃等党人定计翦除诸宦官,后事机泄露,宦官反杀窦武,大兴党锢,对窦氏族人穷追不舍。当时这窦辅年仅两岁,在窦武故吏保护下,逃窜到荆州极南的桂阳郡,才得以保全。

    窦武故吏胡腾诈称他是华容胡氏子侄,倾举族之力栽培,让窦辅被举为孝廉,可惜赶上灵帝末的大乱,就没去雒阳做郎。后来党人领袖刘表入主荆州,听闻此事后,征辟窦辅做了镇南将军府从事,让他恢复窦姓,并将此事上书告知朝廷。不过那会皇帝还在西凉军阀手里自身难保呢,所以也没有什么表示。

    直到曹操拿下荆州,窦辅随刘琮出降,曾经也为窦武鸣过冤的曹操见他后大喜,决定为窦氏“存灭继绝”,给窦辅封侯,所以一直带在军中来到江陵,这是早就定好的事,当然不必杜袭再说一遍。

    却见杜袭指着北方说:“荆州虽无二王三恪,但却有本朝的章陵园庙祠堂啊!”

    原来这章陵县白水乡,正是汉光武皇帝的家乡,刘秀称帝后,不忘发祥之基,经常回章陵,修祖坟,置酒会见故人父老。后来朝廷有过一次立庙之争,最后刘秀决定听儒生们的话,在雒阳奉祀前汉诸帝,以表示自己继承汉统大宗。而刘秀父亲到高祖父的“四亲庙”,就只能移到章陵来祭祀。

    自此以后,后汉诸帝就更有理由回老家了,刘秀跑了五次,明、章、和也各有一次章陵之祭。往后的短命小皇帝们就没机会归乡祭祖喽,汉天子的章陵大祭渐渐懈怠,往往只令大臣甚至是地方郡守代扫。

    到了灵帝末年,天下大乱,章陵县隶属的南阳郡颇为动荡,祭祀遂彻底废弛,甚至被乱兵涌入破坏。

    刘表虽非出自光武一脉,但怎么说也是大汉远支宗亲,在接纳刘备帮自己看守北大门后,新野以南稍安,遂稍稍修缮了章陵园庙。还将章陵、随等县从南阳划出,建立章陵郡,曹操接收荆北投降后,拜“颍川四士”中排列第一的赵俨继任章陵太守。

    曹操恍然:“子绪之意是,我当速祀章陵园庙。”

    “然也!”杜袭道:“刘表、刘备等辈,自以为宗室,却包藏奸心,常伙同袁绍,竟将丞相的‘奉天子以令不臣’,说成是‘挟天子以令诸侯’,愚夫多信之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曹操嘿然不答,徐庶则在心里嘀咕:“难道不是么?曹操虽得奉主之名,实有无君之心,讬名汉相,其实汉贼也。”

    杜袭却完全不这么认为:“如今丞相克定南方,以汉相名义,派章陵太守赵伯然(赵俨)代丞相复祭园庙,足以杜绝此说。令荆州思汉之人,不再犹豫踌躇,也使被刘备蒙蔽的冠族士人,恍然北归。”

    “大善,便依子绪之策行事,足破刘备诈言。”曹操点头,让繁钦草拟自己的命令,发往章陵令赵俨照办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杜袭这建议正中曹操下怀。其实以曹操的本性,他根本不在乎旁人如何看待自己,那些私心相评也好,妄相忖度也罢,都如轻风拂面,不伤巨木分毫。但另一方面,曹操也时常对此说耿耿于怀,生怕信的人多了以后,微风会变成骤然狂风,动摇他曹家立足的根基。

    眼看开了个好头,曹操对杜袭的下一计颇为期待:“那子绪的第二策,肯定是‘投殷之后于宋’,而今之微子,恐怕只有刘琮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